“學霸”流行,折射當下青年自我拼搏的進取精神。而“學霸”們最讓網友抓狂的是——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很多人比你牛,而是比你牛的人還比你努力。
  記者近日走進“學霸集中營”——清華大學,採訪了一些新老“學霸”,發現沒有不努力的“學霸”,只有追求卓越、永爭第一的進取心。
  近年來,“學霸”成為網絡熱詞之一,特指那些學習刻苦、成績優異的學業精英。這個詞,飽含著普通人的“羡慕”,還有說不出口的“嫉妒恨”。
  “學霸”的入門條件是聰明。“學霸”的對立面,是帶著自嘲性質的“學渣”“學弱”,這些人往往踏入社會才明白,小時候老師、家長說自己“不夠努力”,是多麼的婉轉。
  記者近日走進清華大學,這裡號稱“學霸集中營”。記者走訪了一些新老“學霸”,發現“學霸”們都是非常勤奮的。“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很多人比你牛,而是比你牛的人還比你努力”,這是最讓網友抓狂的事。流行美劇《生活大爆炸》里的謝耳朵需要“IQ減去60才被叫做聰明”,但他仍然不願休假,兢兢業業地上班做研究,讓普通人情何以堪?
  記者發現,沒有不努力的“學霸”,只有永遠追求卓越的習慣,和永爭第一的心態。
  故事>>>
  “雙胞胎學霸”
  學習計劃表走紅網絡
  考慮了20多分鐘,馬冬晗還是撥通了我的手機,禮貌而堅定地拒絕了採訪。
  “我們姐妹不想成為公眾人物,現在有了一個能夠安安心心專註學術科研的環境,不想因為採訪再起波瀾,還希望您能理解。”已經直升本校博士的馬冬晗說。
  她和妹妹馬冬昕2012年10月突然在網絡爆紅,源於有人在人人網上發佈了“清華雙胞胎學霸”馬冬晗一張密密麻麻的學習計劃表,以及姐妹倆2011年申請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的答辯視頻。
  成為學霸的前提,必須是學習成績要過硬。
  2008年,這對來自大連的雙胞胎姐妹雙雙保送進清華大學,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對保送進清華的雙胞胎姐妹。2011年,馬氏姐妹在同一年雙雙獲評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,全校15000多名本科生中,當年只有5人可享此殊榮。
  別以為這對姐妹只會死讀書。馬冬晗入學後就擔任團支部宣傳委員,併成為精儀系學生會歷史上第一位女生主席。她還擔任過精儀系女子排球隊隊長、系乒乓球隊隊長、校乒乓球隊隊員、學生國旗儀仗隊帶兵分隊長,還是馬拉松愛好者協會會員,而馬冬昕則是海澱區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。
  最讓網友抓狂的是,“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很多人比你牛,而是比你牛的人還比你努力。”
  根據“最牛計劃表”,馬冬晗每天只睡五個小時,早上6點“起床鍛煉”,6:40開始學習,一天六節課,午休1小時還要加塞進兩三件事,晚上10點到11點“聽英語”,晚上11點到凌晨1點“讀《飄》,背單詞”,凌晨1點之後才睡覺。那張密密麻麻的周計劃表,成了網友們“膜拜”的“神器”。
  聽到記者轉述馬家姐妹不願再接受媒體採訪的消息,一位老清華學子當即贊嘆:“能這麼想,還真有點學霸的素質。”
  牛人打堆堆
  造就務實學風
  這位學子名為陳俊,當年也是位學霸級人物。
  1994年,陳俊自江蘇省重點常州中學保送進了清華自動化系。剛入校,清華學子們就迎來了一場堪稱競賽級別的高難度“摸底考試”。最終學校在彙集了清華最好生源的電類系(電子系、計算機系、自動化系、電機系)挑選出了考試成績最優秀的學生,與國際奧賽的獎牌得主、各省高考狀元一起,組成了兩個培養高精尖人才的“實驗班”,每班30人。陳俊當時正是以全系第一名的考試成績,成為實驗班裡的佼佼者。1998年他與計算機系的李凌一起,為清華在世界上影響範圍最大的高水平大學生學術賽事——“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”中奪取了第一個特等獎。這也是當年全球七個特等獎中,唯一一支來自中國的參賽隊。直到11年後,清華才有第二支隊伍再次奪取這一獎項。
  馬冬晗成為“學霸”,源自剛入校就感受到壓力山大,這也是很多優秀學子剛入清華的同感。
 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系教授李葆春曾回憶說:“剛到清華上學的時候,喜歡攀比學習。無意發現排學號的算法是同時‘參考’高考分數和生源地區,來自北京的同學都在班上排到前列,我更是排到第一,得意溢於言表。這一切在一兩個學期後迅速變成了美好的回憶,因為,第一是知道了很多牛人壓根就沒有參加高考,直接保送了,還隨便愛上什麼系就上什麼系。第二知道了這些人實在不是吃素的,凡是跟數學有關的課程,我們都根本無法追隨其後,就像玩賽車游戲時發現自己的車實在太爛,技術再好都沒戲。賽車變成了觀賞性的項目,就看這些牛人誰贏誰出局。當然這些牛人考試都接近滿分,完全分不出高低來。”
  “原來一直都是最優秀的,一進清華必然要分出名次,有些人就接受不了。第一、第二學期,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,就是輔導員跟我們強調要擺正心態,找準自己的位置。”陳俊回憶說。
  本科保送清華、博士畢業於普林斯頓的黃超也說:“清華的學生給人感覺棱角小一點,不是那麼才氣外露,這是因為清華不但有很多牛人,而且在各個方面都有牛人。也許你本來還沾沾自喜的,一到這種氛圍,自然而然會變得老實一點,知道要去努力,這造就了清華非常務實的學風。”
  笑到最後 比的是投入程度
  馬冬晗對自己的評價則是“適應能力差”。大一上機械製圖課,她說自己是那種空間想象能力特差的人,給一個立體的一面讓想象其他幾面,她就想象不出來了,一度擔心自己這門課的考試會掛掉。微積分也是一開始就學得很懵,常常望著一黑板的板書不知所云。大一上學期,她在全年級150人中,考了第26名,這讓一向要追求最好的她受到了很大打擊,非常迷茫。當時正好馬冬昕在 《社會工作概論》課上學來了用計劃表做時間管理的方法,讓她受到很大啟發。
  和馬冬晗不同,陳俊恰恰是李葆春口中那種“牛人”。他進清華以後一直是班裡學習最好的學生,每次考試,數學、物理都是滿分,從來沒有感受過壓力,但在學習上一樣努力。“進清華的智商都不差,最後誰更突出,在於誰在某件事情上更投入。大部分學習成績好的人,自我管理能力都不錯,不是進了清華才表現出來,而是一以貫之,從小已經養成了追求卓越的習慣,永爭第一的心態。我上初中起就每天早晨4點鐘起床看書。進了清華以後,基本上活動範圍就是宿舍-教室-圖書館-食堂,四點一線,一連幾個學期都沒出清華門。那時候還沒有應急燈,熄燈後,還要打著手電筒學東西,一直看到累為止。”據他說,當年熄燈後打著手電苦讀的絕對不止他一人:“清華學生分為三類,極少數可能因為從小家裡管得很嚴,中學成績很好,到了大學這個自由的環境里就沒動力了,天天打游戲。一心出國型的,拼命在英語上下工夫,其他功課不太在意;但絕大部分的同學都是進了清華之後依然很努力。”
  關於清華學風,網上流傳一個很出名的勵志帖《清華人都如此努力,那我們呢》,大意是說清華的學生有的也不是那麼喜歡學習,但清華的要求極為嚴格,四年之中只要一科不及格就取消推研資格,三科不及格就退學,所以大家都要瘋狂地學習。
  記者採訪的幾位清華老學霸說,“實驗班的課程有些確實非常難。比如物理系有位很出名的老教授教電磁學,通常應該從電磁學基本方程式開始,慢慢過渡到相對論。他是反過來,一上來先講相對論,再推導到電磁學基本方程,造成了理解上的難度。有一次期末考試他出了6道題,前三道比較基本一點,後三道非常超前,結果我前三道題一分沒丟,後三道題一分沒得,實在太難了。數學課也是,老師是從國外回來的,隔一兩周會出一些題給我們做,一個班能有兩三個人做出來他就很高興了。但這僅限於實驗班,一般系里的教育不會這麼超前,清華的學生基本上也沒有考試不及格的擔憂,大家這麼勤奮,更多的是想爭先。”
  “學神”也瘋狂 不可能不努力
  在清華,除了學霸,還有學神。什麼叫學霸?根據網友的描述,考試前,普通人複習到凌晨兩點,困了,受不了就睡了。學霸複習到兩點,困了,但還繼續看書。學神一般12點左右就洗洗睡了。普通人努力了就可以成為學霸,學霸努力就可以成為學霸中的戰鬥機,神沒有努力與不努力之分……
  前面提到的全球大學生數學建模最頂尖人才之一李凌,當年在清華就是這樣一位“學神”,陳俊稱之為自己唯一佩服的人,黃超則說李凌看一天書,相當於別人看十天。
  “學神”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傳奇,比如當年他已經保送清華了,後來想想拿個狀元也挺贊的,就去參加了高考,果然捧了個浙江省高考理科狀元回來。進清華的“摸底考試”,成績全校第一。其他榮譽如:1992、1993年全國信息學奧賽金牌得主,1992年還獲得參賽選手最小年齡的金童獎;第二屆清華十傑;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得主……
  記者聯繫上了遠在美國的李凌,他說自己愛睡覺,一天至少要睡七八個小時,但絕不是那種沒有努力不努力之分的人。“世界上可能會有幾個天才,但很多人在某件事情上做得很好,其實都是花了很多時間。對某件事有興趣,會讓你更願意去花時間。我上清華時,一直有緊迫感,總覺得時間不夠,想快一點畢業。我屬於做什麼都想早一點的人,定了目標後,自己給自己加壓。當時清華是五年制,如果修夠學分,可以提前一年畢業,我就一個學期修十幾門課。當時每門功課的作業都很重,我是學生幹部,熄燈後,我還能去辦公室看書。我還找老師談,可不可以提前給我期末考試,如果我考過了,我就不上這門課了。老師說要教務處同意,我又去找了教務處,最後真的讓我考了,就這樣我把寫作業的時間省了出來,又可以多上點課。”
  清華每個牛人在學習上都有自己的方法,比如馬冬晗是時間管理,李凌則強調專註。“那時看書,一般要半小時才能進入狀態,所以我學習都是規劃好整塊時間做一件事情,儘量避免這一點那一點。”
  “學霸”“學神” 都不會死讀書
  無論學霸還是學神,在清華,似乎一味死讀書的並不多。在當年,李凌除了學習,最忙的就是社會工作,擔任了計算機系團委書記。
  陳俊喜歡跑步和健身:“清華非常重視體育,當時有一句口號: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,說得很實在。一般能進清華的都是精力旺盛型,讀書猛,鍛煉起來也猛。每天下午,操場上音樂一響起,就會有很多人出去跑步。”
  黃超的愛好則非常多,他選修過美術課,每周末去上美術培訓班;參加過全國攝影展覽,加入了交響樂團……“畢業好多年了,回過頭去看,發現有的人哪怕是書獃子,他也有自己的樂趣。也有很多人一天到晚四處玩,他也有自己的樂趣。人能夠全面發展當然好,生活會豐富一點,但並不代表一定會很成功;生活單調的人,他也許會成為比爾·蓋茨、喬布斯這種業界領袖。人生並不是一個模式,只是在該用功的時候,不要用愛自由作為懶惰的藉口。”
  據《新民周刊》張襦心 冷崇秀/文  (原標題:探秘“學霸集中營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mrczqcb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